close

國立科學博物館是臺中市古生物展的大本營,展覽資訊有一則小訊息吸引了我的目光~古鯨奇觀,裡面有展出龍王鯨的化石,牠是恐龍滅絕後的新海洋霸主,自從海中蛟龍特展後,過內很少有龍王鯨的展示,就去瞧瞧。

015-1鯨魚摺紙  

\ 通過考試可以獲得小禮物~鯨魚摺紙

這個展覽位在“自然學友之家”(免費入場喔!),它是館區內探索自然奧秘的小天地,開放給國小三年級以上的自然愛好者自導學習,這裡每半年會精選主題,結合館內蒐藏與研究資源,轉化為主題展。這次展覽,除了龍王鯨頭骨,還有腔頭古齒鯨(聽說尚無正式中文名稱,是館員自譯的),以及現生鯨豚的骨架,更有意思的是還放了一些陸生哺乳動物的骨架,為何?

鯨魚是陸生哺乳動物往海洋拓展的演化過程,這是哺乳動物演化最經典的篇章,所以這個展示的重點,在於讓民眾了解這個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,所以館員很認真地設計了“古鯨考察隊”的題目單,一邊看展一邊找線索回答題目。在摸索的過程裡,有一些有趣的發現。很遺憾地,我沒有答對所有題目,但仍有達到標準,館員送我小禮物~摺紙鯨豚,各位分得出來,牠們是啥物種嗎?言歸正傳,來談談古鯨給我啥驚奇。

 

1.先進的聲納構造,是陸生哺乳類轉戰海洋的演化工具

現生鯨魚的頭骨是凹陷的,但活體的頭部都有高高的額頭,這是為何?這個部位的脂肪稱為額隆部,它可以作為共鳴箱,作為音波發送的擴大器,回音由下顎骨傳遞到下顎空腔的脂肪,再轉到音骨,經由大腦分析後,鯨豚就可以知道前方有啥生物,若是食物,就趕快去追,如同潛水艇的聲納設備。

這是陸生哺乳動物適應海洋,演化而成的生理構造,古鯨類是到後期才演化出這個構造,據說腔頭古齒鯨的“腔頭”,就是容納額隆部的構造,也是古鯨類最早有這個構造的物種;更古老的龍王鯨,就沒有這個構造了。

015-3腔頭古齒鯨 

\ 腔頭古齒鯨是目前發現最早擁有聲納構造的古鯨類,可惜此標本的腔頭部位碎裂

 

2.鯨魚是豬的近親

鯨魚的聲納構造,“聽骨”扮演關鍵角色,鯨魚的聽骨外形和陸生動物一樣,但曾後不少,目的在於適應海水的壓力,古鯨類最古老的成員~巴基鯨,就有增厚的聽骨,這證明它就是鯨魚的遠祖;更妙的是巴基鯨的後肢,尚未退化,可以透過它瞭解鯨魚遠祖是哪一類陸生哺乳動物,巴基鯨的後肢擁有“雙滑車距骨”,他是偶蹄動物的重要表徵,所以鯨魚和現生偶蹄目動物有共同祖先,偶蹄動物是哺乳動物演化過程中,很成功的一枝,陸生偶蹄目種類數量眾多,我們熟悉的豬、牛、羊,甚至之前聲名大噪的河馬,都是成員,而鯨豚類動物更是成為海洋霸主;目前偶蹄目的分類名,已更正為“鯨偶蹄目”。古鯨的骨架,為這段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,很可惜的,科博館並沒有巴基鯨的標本。

 

3.牙齒的演化過程,顯示食性的改變

現生的偶蹄目(豬牛羊鹿……等)清一色都是吃素(草)的,但現生鯨魚都是吃葷的,二者不是近親嗎?這是怎麼回事啊?回歸到演化史,現知最古老的鯨偶蹄目動物,是一種長得像狼的猛獸,牠是吃肉的!腳卻不是爪掌,而是蹄。這是吃肉動物慢慢演化成吃素動物的過程,但鯨魚的祖先下水後,因海洋環境的特殊性,繼續保持了吃肉的食性,但仍可以從古鯨類牙齒的演化,看出食性的轉變。

陸生食肉哺乳動物的牙齒,因功能需求不同,而有不同的異化齒,龍王鯨仍保留不同的異化齒,但簡化成二類,前部用於撕咬的錐狀齒(排列較疏、咬合力大),以及後部用於切割的山形齒;演化到了腔頭古齒鯨,所有的牙齒都變成較密集的錐狀齒,獻聲的齒鯨類及海豚,循著這個演化足跡,變成更密集的錐狀齒,這種牙齒適合固定身體滑溜的魚類及頭足類食物。牙齒的演化可以看見,鯨魚如何從陸生食肉動物的特徵,過渡到海洋食肉動物的過程。

015-2龍王鯨頭骨  

\龍王鯨仍保留不同的異化齒,是較原始的古鯨類,牠稱曾經是海洋霸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河馬Hip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